猕猴桃让村民腰包鼓起来
“村里有这样的转变,关键靠的是猕猴桃产业的发展。”紫云村三组村民张春梅家种了16亩猕猴桃,是今年该村猕猴桃产量多的一户。8月31日,她家早熟的7吨猕猴桃全部卖光,收入10余万元。
“再加上晚熟的猕猴桃,今年猕猴桃能够有12万元的收入。”如今,靠着种植猕猴桃,张春梅不仅在城里买了房,还买了车。“这有啥嘛,我们社的十多户人都是这样的哦!”
紫云村村支部书记冯开银说,今年全村猕猴桃产量约700吨,产值1000万余元,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中80%以上来自猕猴桃。
“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我们的收入,还改变了邻里关系。猕猴桃采摘期,不需要打招呼,邻里间就会主动相互帮忙。”张春梅说,村民还自发成立了腰鼓队和柔力球队,农闲时间大家一起跳舞,和谐相处、生活温馨。
贫困村拔“穷根”
上世纪70年代,随着中型水库紫云水库的修建,紫云村民不得不离开肥田沃土,搬迁到土壤贫瘠的半山腰,荒山坡地“石谷子”,种啥都不景气,村民们的生活苦不堪言。
生活的困境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,拔掉穷根的愿望越来越烈
1996年,在紫云乡党委政府号召下,紫云村三社村民李明秀从信用社贷款2000元,购猕猴桃种苗1000株,苦战近3个月,自家房前屋后的空闲地近10亩被全部开垦出来,栽上了猕猴桃苗。
经过不懈坚持,李明秀成为紫云村批吃到“螃蟹”的富人。2005年,她家猕猴桃产果12000斤,当年便获得纯利29000余元,之后每年都有10多万的纯收入。如今,李明秀一家住上了300多平米的二层小洋楼,她也成为广元有名气的猕猴桃种植“土专家”、脱贫致富带头人之一。
有了李明秀的示范和带动,紫云村人誓拔“穷根”的劲儿更足。2009年,紫云村抢抓“挂包帮”等活动契机,建成了覆盖全村的10里猕猴桃产业示范带,并在“路网、水网、电网”上狠下功夫,着力改善全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,全力推进新村民居建设。
目前,紫云村硬化村社道路23公里,完成产业环线和作业路11.6公里,整治山坪塘12口、修建微水池68口,实现自流灌溉,旱涝保收,大提升了农业作业效率和商品交换效率,方便了群众出行,推进了猕猴桃产业的快速发展。
截至今年9月,紫云村已种植猕猴桃1320亩,201户村民都种上了猕猴桃;该村紫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。
“紫云”猕猴桃走出四川
2009年6月,紫云猕猴桃成功注册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”, 2011年10月,紫云猕猴桃在第九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夺得金奖;2011年11月,紫云猕猴桃被认定为;2014年10月,紫云猕猴桃在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……
荣誉的背后,既是紫云猕猴桃在优良品质上的坚守,也是紫云猕猴桃销售从“线下”到“线上”的实践。
“每年我们都要召开4次猕猴桃现场会,开展技术培训100余场,果农参训率和猕猴桃生产种植技术普及率实现100%。”昭化区产业办杨勤智介绍说,在品种选择上,紫云村先后引进“红阳”、“16A”和“金艳”等猕猴桃品种,多方面满足市场需求;在规范技术标准上,制定《紫云猕猴桃标准化技术生产规程》《紫云猕猴桃品质提升管理办法》等,确保了猕猴桃果品品质;在质量监管上,紫云村以标准化园物联网过程监控和村级快速检测为手段,建立了猕猴桃质量可追溯体系……
不仅如此,近年来昭化区还不断从“线下”“线上”两个层面让紫云猕猴桃享誉“村”。昭化区通过产地交易市场、农博会、农产品交易会等多途径推介紫云猕猴桃,采取“农超对接”、社企合作、电子商务等形式扩大销售渠道,紫云猕猴桃远销到了上海、厦门、广州等大中城市。
同时,紫云村充分发挥紧邻高速、国道的便利交通和紫云水库的优势,大力发展果园风情采摘游、新村农家休闲游、湖色观光垂钓游等乡村旅游,培育农家乐15家,年接待游客和外地客商逾万人次,乡村旅游正在成为该村第二大经济收入来源。(通讯员 姜德辉)
发表评论
已有0条评论,共8045人参与,点击查看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