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编 者
一个贫困山村如何找准适宜产业——
紫云村:“靠山吃山”新吃法
种什么赚钱?
选准产业,因山制宜调结构
“俗话说,‘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’。可多少年来,我们紫云村守的是穷山,过的是苦日子。”村支书冯开银说话开门见山。
昭化区紫云村,位于四川广元市大巴山深处。村民大多住在半高山,种什么赚钱?这个问题困扰着一代代山里人。
先要找准路子。2010年,紫云村与四川省农科院开展“院村合作”,专家们山上山下“把脉”,给出考察报告:山上的石谷子(页岩)土壤蓄水性差,偏旱;山下的紫云水库使小气候温润,偏湿。这“一旱一湿”却是猕猴桃的乐土。
看着专家的报告,紫云村有人疑虑:种猕猴桃能富?过去村里有人种过,咋没见富起来?
村干部坐在一起,分析前些年猕猴桃成不了“气候”的原因,确定品种、品质、品的“三品”发展战略。
精心选择品种。通过对比试验,村里选了个大、心红、汁多、适合鲜食的“红阳”猕猴桃作主打品种。规范技术,严格监管,全村700亩猕猴桃园安装了高清监控设施,对生产全程监管。
结构调整让这个贫困山村悄然生变。
收获季节,采果、装箱、过磅,紫云村里的笑声此起彼伏。“今年全村的猕猴桃收获创了历史新高!”冯开银乐呵呵地告诉记者:“全村201户人家,家家都种猕猴桃,今年面积达到1320亩,产量700吨。一项,户均收入上4万元。”
传统农业咋升值?
一产三产有机融合
思路一开,山里人的脑筋活起来。
紫云村水库,静卧村东,碧绿如玉。重新审视好山好水好空气,紫云村对资源“另眼相看”。
一张紫云村发展规划图挂上了村办公室的白墙:以“现代猕猴桃园”和秀丽的湖光山色为依托,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,建成紫云水库亲水步道4.5公里,沿湖观景亭3处、钓鱼台20余处,培育农家乐15家。
一产三产融合,让紫云村经济实现飞跃。目前,村年接待游客逾万人次,旅游收入40余万元。
广元市昭化区委书记陈正永说:“农业不能单纯看作产业,还可以带来休闲、体验、养老和乡愁记忆。开发这些复合功能,正是山区农村的希望。”
老板干还是自己干?
合作社带着农民抱团
老板进村,承包流转土地,农民每亩仅得500—800斤黄谷,这在不少乡村搞得风生水起,而紫云村人却不动心。冯开银说:“把好资源让给老板,我们实在不甘心。尽管带着农民干压力大、辛苦多,但农民得到的实惠对多!”
紫云村人走了一条典型引路、合作社聚力的产业发展之路。
在紫云村腰鼓队的行列里,记者见到三社村民李明秀。她已经60多岁了,腰间的红绸和腰鼓为她的精神头添彩,她是村里猕猴桃种植“人”,猕猴桃为她一家拔了穷根,圆了致富梦。
李明秀说,一开始村里种猕猴桃的少,技术难、市场难。于是,她和10个大户联手,成立了紫云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,迈出了组织“千家万户”应对大市场的步。合作社通过技术培训,逐步使技术标准实现全覆盖。统一销售,合作社多返还种植户每斤2毛钱的利。
目前,合作社已吸纳村内外种植户326户,每年提供技术服务收入就达120万元。
在刚落成的紫云村猕猴桃交易市场,各地客商络绎不。电子商务、农超对接让“紫云猕猴桃”越销越远。“紫云猕猴桃”被认定为,带动昭化区种植面积3.8万亩,年产量2000吨。
“靠着猕猴桃赚钱,我们组就有110多户人在城里买了房、买了车。”紫云村三组村民张春梅说。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,紫云村正奔跑在全面小康路上。
发表评论
已有0条评论,共6413人参与,点击查看>>